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基本概况
实验室概况
基本概况

   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组建于2009年,2012年获批建立,2023年8月依托单位为永利集团,主管单位为青海省科技厅。实验室主任为曹广超教授,副主任为陈克龙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南京大学鹿化煜教授,副主任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冯起院士。

   实验室主要依托学科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重点学科的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遥感科学等学科。基于学科及地域特色,实验室主要进行高原环境效应与全球变化、高原现代环境过程、高原生态系统变化与保护和青藏高原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博士硕士公司产品工作。目前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专题3项,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近100余项,重点探讨探讨青藏高原水循环关键过程与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文明兴衰、生态水文和水资源的影响研究,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持。

   实验室用房面积约4700 m2,共有科研设备2000多套(台),总值近3300万元。此外,在青海湖东岸小泊湖湿地和北部沙柳河河源区瓦颜山湿地建成两处野外观测试验站,试验用地面积约50亩,并配备野外试验用房面积近600 m2。其中,青海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试验台2018年确定为国家林业局青海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目前实验室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工作(科研)流动站,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生态学、区域经济学2个跨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实验室学科队伍中现有博导25人,硕导26人;具有博士学位30余人;硕士学位的有12人;教授2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3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29人。有海外学习培训经历教师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青海省高端千人计划入选者10人,青海省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11人, “135”人才8人。 2017年实验室共获得各类项目共计33项,获批总经费达到1294.8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1项。2022年1至12月共发表论文117篇,其中SCI/CSSCI收录的论文36篇,EI收录的论文1篇,CSSCI收录的论文4篇,中文核心(CSCD)收录论文65篇;登记省级成果5项,授权专利9项,其中国外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著1部。

  目前,实验室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1.高原环境效应与全球变化研究

以高原高寒和干旱环境系统的形成演化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完善和创立有重大影响的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理论为长远目标,以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为研究重点,开展高寒干旱区风沙过程、生态水文过程、沙漠化过程和LUCC过程的研究工作,认识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并对高原地区的重大灾害环境问题进行攻关,为一带一路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持。

2.高原现代环境过程研究

   建立GIS与遥感创新研究平台,充分利用常规遥感,尝试应用高光谱遥感,通过GIS多尺度和时空动态数据模型的构建并结合地学研究手段和方法,主要进行青藏高原典型区现代环境动态监测与过程模拟,高原地表能量、水分交换过程与时空分布差异,土壤侵蚀过程、调控及预报,土地覆被变化及响应,土地资源动态分析及后备资源评价,保护区环境质量恢复与评价,原生态及退化环境分析与评价,灾害监测与预防,典型区域草地生产力评价与精细农业估产等研究。

3.高原生态系统变化与保护研究

 实验室以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珍贵稀有的物种为主要目标。着眼于国内需求和国际前沿,为保护青藏高寒区生态、物种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建立GIS与RS创新研究平台,促进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GPS技术在高原生态与自然保护中的应用。

4.青藏高原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管理

 青藏高原水循环关键过程和规律,水生态系统演变历史规律及其与其它圈层间的耦合作用机制;全球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水文和水资源的影响;区域水资源管理理论构建。

5.高原地表冻融时空演变研究

          依托卫星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通过土壤水热模型、微波辐射模型等,分析全球变暖气候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地表冻融时空特征与规律


联系人:崔老师  蒋老师

联系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五四西路38号

邮编:810008

邮箱:qhnusys@163.com




版权所有 ©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38号 邮编:810006